test
test rss
test rss
#tag[手动] update at 08.24 | to be updated
又一个周末
朋友:周末去哪里玩了
我:鹈鹕镇
朋友:这是哪?
我:嘻嘻
重开了一个档,第一个档玩到第三年,具体季节记不太清了,后面沉迷于酒吧的祝尼魔和草原冒险小游戏,下矿种地都搁置了
重新再搭配人物outlook,感觉比上一个档顺眼了不少
感觉节日最丰富的好像还是 秋季展览会
,可以玩的项目有好几个,我最擅长的还是钓鱼, 好吧也不是很擅长
update at 09.07
没想到这么长时间的直播居然把回放全部放出来了,标记一处星露谷出现地点;
很喜欢冬天的bgm,能让我的心静下来
好久没玩星露谷了 我好想种地啊wwwwwww
这个还是冬季的背景音,和我现实生活的季节也是完全对立了(哦,虽然已经立秋了),想起来当时第一次玩到冬天的时候,一出门就是漫天大雪,一片素净,感觉整个世界只剩下踩在雪地上塌塌响的声音和背景音了
最近在刷一些视频的时候发现听到过很多次星露谷的配音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关注效应导致我觉得遇到的次数特别多hh,星露谷的背景音加在现实生活中 会让我有种奇妙的感受
— (图在x主页刷到的,感觉很温馨hh)- pic from https://x.com/lavendel080/status/1954275658370032045
叒换博客了,cactus我还是很喜欢的,但是我懒得调字体大小和markdown渲染了,转移到astro-paper了 新的域名,因为cactus应该还是主博客,毕竟也花了一点时间进行改造
两个都会同时同步 应该会
以后可能paper主题看腻了就回来了,我真的挺喜欢note这个界面的设计了,虽然说note只是简单记一点东西的,但是我很多时候在note里的内容比post中的帖子还长
最近有一种为了写而写的想法,所以主页列了一堆note(还是残缺的
新博客中可以添加draft标签,推送时一起推送至仓库但是不会展示在首页,虽然git操作时可以选择不放入暂存区,但是一个一个选择有点麻烦
8.10 记: 其实cactus也有 我是个蠢蛋,应该先好好探索一下的,上次折磨了claude4一晚上 改paper主题的样式,把我自己给折磨到了,看到甚至有点想吐,没激情了,还是老老实实用cactus 专心写内容吧,将一些残缺的note改为草稿 不显示在主页了
大半夜不睡觉到处找博客看看
https://github.com/stars/Snnerney/lists/blog-theme-collection
直接建一个list用来收藏,为什么? 因为看一个爱一个
我在想我到底想要的博客是什么样子的?
刚开始不了解搭建博客时,想的是有就很不错了
后面有了 新鲜劲过了一阵 觉得封面img和一些零碎的设计很冗余
又转到简洁风,以为是安定下来好好写博客了,但是还是会在看到其他大佬的博客时心动
其实也都是简洁风,还有一个特别简单的 基于astro自己写的主题https://situ2001.com/ 和zishu佬的https://zishu.me/blog/(hugo框架 无动态样式,单界面较为简洁,但功能齐全)
换了一个接一个博客框架和主题,以为换到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但是随着博客的堆叠,又渐渐失去了记录的热情
我想我追求的应该是丰富的内容和简洁好看的字体样式与排版
空洞的内心总是需要一些繁华来装饰一下吧哈哈 这句话用来描述我的心态现状很合适了
另外 @shaniao佬的typora主题针不搓 好看
风格:
Drake_juejin
主题地址:https://github.com/liangjingkanji/DrakeTyporaTheme
是我理想的主题界面了
不想上班55
记于 8.4-3:24 晚安
好了 暂时折腾不了了 接下来有的忙了
想到什么写什么 没有任何逻辑顺序可言
从上一次发post/note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当时还在补救末考,后面又是因为面试、租房、项目答辩一直忙忙碌碌到现在正式入组
在实习之后,慢慢的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都很浅薄,比如docker,只是会简单的部署,没有docker compose的编写经验;虽然进入了L站很久 了解到不少vibe coding,但是ai coding这件事情我并没有实际体验过,因为感觉自己做的项目都是学习为用途,而不是需求为驱动,有现成的参考样例(所谓烂大街),并未真正思考业务逻辑,而只是简单的技术栈堆叠
这一点我到现在仍然很困惑,进入公司也只还在培训学习期(所谓landing?) 且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水泥般(填补漏洞空缺罢了),在GitHub上有感兴趣的项目大部分不是很了解技术栈,了解的也不清楚具体配置,无法参与其中 一句话:有热忱但没有能力
而且在L站中混了半年多的时间,了解的最多的也就是api key和项目部署相关类,但是公司有风险管控,原则上不允许使用外部ai,只能在ai-playground中使用集成的外部llm(我觉得能用的 比较好的就是gemini gpt claude ds),让我有些受挫,其实自己部署的项目(new-api 和 owu也用不上了)日常使用的也就是pyq和blog了 订阅流量用得更少了
7.27 今天有大雨 就不出门了
昨天下午出了趟门 在外活动 体会活人的气息确实比一个人坐在出租屋的桌子前要放松不少,本来计划晚上去橘子洲那边逛逛的(虽然说我觉得橘子洲除了主席雕塑外没有烈士公园好逛: ( ,吃完饭七点多突然刮起大风来,天空也被乌云笼罩,大雨的预兆了属于是
下午听了下贺兰和降星驰的采访视频,有很多共鸣
其实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找不到可以讨论的人,只能在网络中寻求共存了
贺兰在视频中说究极学历厂,hw,觉得大学生在大学中学的就是一坨shit,😆,想招的就是一张白纸进去重新学习,但是对于白纸又有一定的学历要求
所以,大学四年 对于这种厂来说,就是浪费时间? 所谓offer 就是点击就送?
在大厂这边,对初入实习生来说基本上就是干一些杂七杂八的话,接触核心业务的概率少之又少,基本上就是混一个title
在学习这一方面,我不太清楚企业对于科班和非科班两者的态度是否真的会有很大的区别对待,科班在大学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我是很质疑的,走前后端实习的基本上就是靠黑马培训班那一套课程摸过来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而且还是半道才转入黑马课程的(前期傻傻跟着学校,虽然说也没有听吧 只是为了迎合考试),一个好的理论课程我也是从大三寒假那个时候刷到降星驰的视频之后才有更多的感悟,他主推的就是csdiy中涉及的一些课程
可恶啊 他和我是同一届的😭 大一的我要是能刷到他的视频就好了
说来也很巧了,其实高中那个暑假我就知道了csdiy这个网站(maybe from bilibili-comment),不过被满屏英文课程和数不清的配置劝退了,虽然当时英语水平已经是我的巅峰了,当时还不知道immersive translation
这个插件,浏览器自带的翻译 译文就将原文覆盖了 不符合我的诉求,这就能看出来我很容易被劝退了 😢
b站时不时就会收到一些点赞的消息,偶尔突发兴起会点进去看看之前的评论
22.07 当时高考完刚一个月,在家里待着很无聊,在随手一搜的视频下发了一条评论,看来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
最近开始早睡,戒掉了熬夜 控制自己的睡眠时间,晚上睡前不再带手机上床,其实我平时只刷b站,微博抖音小红书什么的都没有,所以脱离刷视频(非教程类视频)也很容易,但是迷上了逛论坛 偶尔逛逛他人的博客,多看看书,保持自己的精力,多出门走走(虽然现在很热,一般晚上会围着学校的湖逛逛),让自己忙起来是很重要的,还有保持专注力也很重要
我现在正在尝试提升自己的耐心与专注力,像前文说的一样,虽然视频看的少了,但是逛论坛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文字类的信息给我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我似乎是在学习,但实际上我只是沉迷在了消息流中无法自拔,一篇接连一篇的帖子让我无法耐下心来仔细阅读,眼睛浏览的内容赶不上手指滑动触控板的速度,很多东西只是一扫而过…
偶尔写一点文字记录一下当下的状态,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多思考,而不是成为娱乐至死的牺牲品
贴一些最近看的比较多的blog:
https://thiscute.world/ —ps:好棒的域名
在2024年年末刚进入L站的时候,站内很多帖子中提及的名词都没听过,比如api-key
、硅基流动、prompt
、deepl
…还有各种提供一定免费服务的站点(server00
,cloudflare
、Oracle
…)虽然server00我现在还没注册上qwq,这个在另一篇博文里就说到过,初看时觉得离自己很远,可能也用不上,所以刚进L站的这方面的帖子看得很少,大多数时候只是找点网盘资源逛逛搞七捻三或者分享下自己整合的工具或者lc刷题经验链接
后面又在主页看到公益佬分享apikey,当时直接私聊了楼主想请教要怎么使用key,当时自己的检索能力也比较差,因为完全不知道要怎么搜,楼主也很好很快就回复了我ww,转了一篇帖子->乐子神佬友的小白向使用api教程帖,马上跟着教程来操作了一下,就此打开了我在L站的学习与 划水 之旅,刚开始用的好像是rick佬的api-check
,但后续由于只能添加一条api渠道,对话也不能保存等原因就弃用了,后面又看到有提到cherry的帖子,立马去下载了使用,一直用到现在,有盘子没食物当然不行,所以就开始了解api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Gemini
、ds刚开始用的时候还没有那么火、…)除了公益佬分享的api-key,自己去主动搜了一下硅基流动,才知道之前为什么很多佬友会发一堆硅基的key出来了,注册或邀请会送14r赠金(之前攒的一些赠金还没用完…) 后面又发现了gemini大善人,在ai studio中获取了key,当时还不知道国内不能直连,也没用过key,只是在ai studio里直接对话,后面知道了就去找反代方法,自己在deno代理了gemini,后面又发现3b佬之前发过代理的帖子api-proxy
后续又像仓鼠般收录了不少api来源,主要是ds火爆出圈的那段时间,有很多平台推出了ds模型,比如魔搭、火山引擎、azure、nvidia等等,当时薅羊毛都薅不过来,az100也是当时开的,如何引导ai更好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呢,答案是prompt,比如我需要面试或是期末突击,那么一个好的prompt可以更好地满足我的需求而不是一股脑得输出我可能并不需要的内容,我将其称为引导型指令。
1、2月份L站开放注册,新血液涌入了L站,也遇到了很多和我刚进站时对于站内很多帖子不太懂的小白,碰到了正好我会的问题我也很乐意去回复,感觉就像帮助了以前的自己
在api使用方面停驻了很久,也该学点新东西了,在站内看到很多教学帖,譬如vps使用,域名注册,cf教程…
一个.me
域名,是我折腾旅程的开始,有了域名其实已经是一大步了,可以让vercel上部署的服务自定义一个域名从而不会被墙,deno部署的反代也绑了自己的域名
虽然已经到大三了,但是edu却没派上过用处,所以打算捡起来好好利用一下学生权益,陆续开通了az100用于部署模型服务以及虚拟机开通,github学生包,后续可能会再看看阿里云的服务器
az开的虚拟机算是我人生中第一台小鸡,之前有疑问,不知道在本地部署和在vps上部署有什么区别,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答案很简单,本地部署localhost只能在本机访问,除非使用内网穿透,在vps上部署可以让他人也能访问自己部署的网站,同时也需要考虑小鸡的安全以及数据备份问题(这下真成星露谷farmer了hh),在vps上部署了一些项目,又会去考虑,如何绑定自己的域名(之前在claw部署new-api的时候由于ssl证书的问题也发现了一个项目-NPM(Nginx Proxy Manager)可以进行反向代理以及添加ssl证书),发现收藏的vps相关的帖子有佬友推荐的博主咕咕鸽之前就在youtube上关注了,也收藏了博客(收藏夹常年吃灰…),果然常去翻翻收藏夹会有惊喜qwq
2024.12.8 - 2025.4.20 入站一百余天了,让我探索或是认识到了很多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与朋友,大三这一年也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学习方面,还有心态上的一些转变
希望能保持折腾的激情,做个热血笨蛋
收集了一些prompt,但是太零散了不好管理,想找一个prompt manager来整合,为什么不考虑飞书notion这种平台管理呢
筛选了一些作为我的最终选择:
应该是对于prompt manage的扩展,前端样式改了加了接入api测试prompt的功能等,看commit有原作者的记录还有readme技术栈和部署方法都差不多
-> 网站更新 数据全丢了(我是小丑,以后不敢把数据随意托付了) 已转到notionnext,notion直接编辑发布(怎么总是打自己的脸?),notionnext的blog也是vercel部署,只要有域名绑定,国内就可以永久正常访问,还可以设置pwd,很符合我的需求,当个文本记录也很不错
很喜欢随记这个页面,和博客分开,博客记录一些收货与技术分享;
而随记 正如其名,可以记录任何我想记录的东西而不受约束,其实约束也是我自定义的约束,因为在我的博客里我可以自由发挥,不需要很专业,可以抒发自己的一些感想,可以水(ovo)੭[好像不支持直接粘颜文字,下次再研究一下],可以写一写想做的事情和突如其来的idea。但是感觉把所有想法都堆砌在博客archive里又不太合适,而随记正好解决了我的问题,不会出现在归档里而是留在一个单独的页面,其实和我想部署的一个朋友圈项目很类似,一篇帖子和几张配图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
至于这个朋友圈项目和真正的朋友圈又有什么区别呢,我的想法是:vx加的人太杂了,老师父母亲戚甚至还有朋友的亲戚,而发朋友圈常常需要屏蔽一些特定的人群,让我感觉很束缚,而且又特别矛盾,有一种想发但是又不想让他人看见的想法;所以不如发在随记或是部署的朋友圈项目里吧(说是朋友圈,其实发文的大概率仅有我一个人),有一种也许会有人偶然看到我的帖子但是我并不知道的隐秘感,嗯,就用隐秘感这个词来形容吧;
另外为什么不自己在本地写而是上传到到博客里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我的博客到底是写给谁的呢,我知道大佬的博客都是能让很多人受益的,但是如我的blog这般的小透明访问的人数屈指可数,因为内容并不多,很多也是借鉴前辈的经验总结来的,很多文章的条件前提并没有说明,我在逛一些个人博客时也会有这样的疑虑,如果是教程的话一般不会完全跟着步骤来,因为怕环境不一样可能会不兼容。所以我的博客是写给自己的吗,但是只是一些自己已经懂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放上来呢,但毕竟也是花了时间折腾才能写出来的,还是要记录一下啊;另外就是为什么不只记在本地的笔记里还要传到博客里呢,这个我感觉看人的性格,我的分享欲有的时候会很强,但是有时又找不到可以分享的人,常常会瞻前顾后,会想很多有的没的,比如考虑看到的人会说些什么,他们会不会觉得很无聊或者觉得很抽象(但是我不太想把过程写得太详尽,感觉会耗费自己写博客的精力)
所以,我就将我的分享欲倾注在我的个人网站里,在这里,这个网站就是当我倾诉的对象
也很喜欢管理后台的功能,让我能在非git环境也能编写blog,比如手机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我的灵感最旺盛的时候,常常冒出一些平时不会出现的想法和记录一些日后看来再也写不出的文字
😄喜欢
发现有一个问题,本来刚开始嫌麻烦直接在后台写的博客,后面在本地git环境写博客git push的时候才发现博文的标题需要遵循admin下的config.xml里的格式(日期_标题),但是有时标题是中文的,这样就会被编码为一长串字符,url显得很冗长,而且我也不想在本地编写的时候总是注意标题的问题,所以还需要再config.xml中修改url为原来的vercel分配的地址,这样的话需要后台编写也能实现,也不会干扰本地git上传博客。
<details>
<summary>title for collapsed </summary>
...</details>
参考引用:
:::notethis is a note:::
目前支持以下提示框类型:
note
/ 自定义-> :::note[自定义title]tip
important
warning
caution
之前逛个人博客的时候看到这个框架主题,很心动,界面简洁 速度也快 所以开始嫌弃notionnext的笨重(样式太多了,加上主页图片的渲染也要花上一段时间[图床用的是github,国内访问有时加载不出来,后续打算换成cf],看久了很腻)
博客发展史 - > 进L站之前试着跟着b站上的一个博主试着搭博客,但是当时什么都不懂的我即使跟着搭出来了,却不知道怎么改配置和发博客,后面就放弃了;
入站之后又看到不少教搭建博客的帖子,刚开始找了一个无需本地git的项目hashnode,界面也很简洁但是博文的字体太大且整体边框又比较窄显得很局促,后面也没上过,还在vercel上部署着;
后面又看到了notionnext,关联了notion数据库(但是我不怎么用notion),不过看着主题很多也好看就选择了这个作为我的第一个正式博客,也是部署在vercel上的,当时为了绑自己的域名折腾了很久,刚开始找的都是免费的(us.kg或者cloudns),us.kg填完个人信息后需要kyc验证,但是正好碰上了kyc验证暂停的时间段,后面想起来发现前面填的个人信息没记录下来,我又懒得再来一遍就放弃了这个域名;后面有看到cloudns也有免费的域名,注册了一个.ip-ddns.com后缀的,配置好了dns记录后到最后一步vercel绑定一直成功不了,估计是用的人太多了,应该是需要配置双向域名解析,当时并不清楚;
到这一步我基本以及对dns记录配置和域名还有部署项目算是比较熟悉了,踩过的坑多了就有经验了;
后面又看到站内有佬友开放了.me域名自动注册,一年有效期,就注册了2、3个想着再尝试一下,先托管到了cloudflare上,跟着notionnext的官方配置文档一步一步重新来,到最后一步vercel加载的时候我紧张的不行,害怕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crying: ,最后终于成功了,qwq,这时我才真正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博客,在偌大的互联网中拥有了一席之地,随后就是修改配置…添加自己的博客…
为了让自己的博客看起来不那么单调,我东拼西凑 想着让自己的博客多一些内容而不仅仅是个空壳,加了很多乱七八糟的内容(有项目配置过程、一些想法、还有一些学习笔记..),就这样,就有了10篇左右的博客(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加了锁的博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讨厌自己的博客,感觉就像一个垃圾场堆砌着一堆没有用的垃圾,但是又不断地想去翻看写过的博客,那不如重新开始吧,我的内心说,于是就有了这个新博客;
原博客还绑着我的blog子域名,虽然还有其他的域名,但是我的个人主页就是.me这个一级域名,换一个域名开子域名又觉得会不协调,后续再换吧…
已经换掉了,原博客绑了另外一个二级域名